作为一个常年泡在高铁线上的记者,这些年我快把中部地区的铁路网摸熟了。去年看到武汉和郑州双双入选国际交通枢纽名单时,说实话我和很多朋友的反应一样:中部其他几个省会城市没份?坐在长沙开往合肥的高铁上,邻座的李哥听说我是跑交通口的记者,直接掏出手机划拉着网友评论给我看:“老铁你看,网上都吵翻天了,说长沙南昌合肥哪个不比郑州强?”
这话说得绝对了,但反映了普通人的困惑。中部地区,说白了就是被山西、河南、湖北、湖南、安徽和江西这六兄弟抱团撑起来的地方。去中央开会的领导们坐一块儿,聊的都是怎么让中部这块‘腰板’挺起来。特别是2022年那轮‘中部崛起’的风声吹起来后,明显感觉各地动作大了不少。可偏偏这次枢纽评选,只有武汉郑州上榜。
武汉这个‘九省通衢’的名头还真不是吹出来的。 在汉口站换乘时,我特别喜欢爬到高层候车室往外看。两江交汇的景象总让我想起老铁路人说的那句话:“长江汉江搭把手,半个中国的货都在武汉中转”。这位置有多要命?向南的水路连着长三角的发达经济圈,往西去的铁路直插川渝腹地,说是中国经济版图上的十字路口也不为过。
记得有次在武汉港采访,看着万吨货轮缓缓靠岸,港口负责人指着密密麻麻的集装箱跟我说:“这还只是长江段的业务量。去年算上铁路联运,总吞吐量过了两亿吨!”更绝的是武汉那地下迷宫似的地铁网——十二条线路缠缠绕绕,硬是把三镇拉扯成一个整体。你从光谷赶高铁去天河机场,地铁转城际铁路,行李还没焐热就到登机口了。
郑州怎么入围的? 去年冬天在郑州东站转车冻得哆嗦时,广播突然报出即将新增十二条高铁线的规划。身边几位穿铁路制服的老职工正搓着手哈热气,其中一位乐呵呵地说:“咱们这儿现在哪是铁路心脏,简直成了全国高铁的供血站。”这话不虚,有数据就摆在眼前,京广、陇海两大干线在此交叉,每天六百多趟高铁组列车在此疾驰。
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郑许高铁通车那天。在许昌做建材生意的王老板专程坐首发车到郑州签合同,他盯着时速显示牌直咂嘴:“以前开车俩小时起步,现在喝杯咖啡的工夫就进城了。”更厉害的是郑州搞的那个“空中丝路”——卢森堡货运的航班三天两头落地新郑机场。这些航线像细密的针脚,把郑州缝合进全球供应链里。
可合肥、南昌、长沙的呼声难道没道理? 和合肥交运局的张科长聊天时,他掰着指头数家珍:新桥机场T2航站楼快启用了,米字型高铁骨架撑起来了,连巢湖航道都在升级。但说到直飞欧洲的固定航班时,他摇头苦笑:“别说法兰克福,就连飞东南亚还得去广深中转。上周有个德国考察团,最后还是绕道上海入境的。”
南昌的故事更有戏剧性。在赣江边拍纪录片时,恰逢载着光伏板的货轮鸣笛出港。船老大老徐在甲板上喊:“顺江入鄱阳湖,五天能到上海港!”可说起昌北机场,他摇摇头:“我儿子在荷兰留学,每次回家都要多花小两千绕道。”水路通达的优势,终究弥补不了空中走廊的短板。
至于长沙,当地网约车司机刘师傅有句口头禅:“高铁开通后我们的生意真的不好做了,但铁路不强的城市会更惨!”他载我经过黄花机场时指了指扩建工地:“光加大机场不够啊,你看隔壁武汉的‘空铁联运’多便利?”湖南人急不是没理由的。
其实评选结果出来后,在合肥的行业论坛上遇见过交通规划专家陈教授。他端着咖啡说得实在:“枢纽评选从来不是简单比硬件。你们看郑州的十字交叉、武汉的水陆空三维,这是几十年积累的禀赋。当然——”他话锋一转,“中部崛起政策正在改布局,现在没赶上车的,五年后未必没机会。”
这话我倒信。翻着刚印制的《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》,看到密密麻麻的中部路网标注时,突然想起去年在岳阳拍到的场景——几台挖掘机正在啃噬着丘陵,未来那里将是呼南高铁的咽喉。当这张钢铁网络彻底织就时,恐怕现在争论谁是枢纽的问题,会显得像讨论哪棵大树最先感受到春风一样。 机遇还摆在中部六省眼前,就看谁真把交通变成经济起飞的跑道了。
金领速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