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楠
大家好,我是新华社湖南分社记者周楠。几天前,我又一次见到了老唐。在明亮宽敞、140平米的新房里,他笑得合不拢嘴,“这一年变化太大了,做梦都不敢想!”
老唐是湖南省华容县团洲乡团华村的村民,大名叫唐光华。我跟他相识在去年的团洲垸洞庭湖大堤溃堤现场。当时,他正愁眉苦脸地驱赶着一群不听话的牛,努力跟上转移的大部队。我收起采访本,一边帮着赶牛,一边问他家里情况。由此,也开启了我与团洲持续一年的故事。
拼版照片:上图为2024年7月5日周楠(左一)在团洲垸溃堤现场采访唐光华;下图为2025年7月2日周楠(右一)在唐光华的新房中采访。
展开剩余82%生死救援
去年7月5日下午4点,接到团洲垸大堤出险的消息时,我和同事正在对岸采访。我们迅速出发,小车在山路上几乎开出了漂移,我们也成为最早到达决口的记者。
我壮着胆子站在决口旁拍摄,脚下的大堤在微微抖动,洪水就像一群发疯的野兽,怒吼着扑过来。跑防汛15年,这是我见过最触目惊心的洪水画面。
四周一片漆黑,我拿着一个小手电,跑去采访老百姓的转移情况。团胜村的妇女主任毛丹满头大汗、喉咙嘶哑,跟我介绍了村民的转移情况。她是从山区嫁过来的,从没见过这么大的洪水。尽管小腿肚子在发抖,她还是骑上电动摩托车,挨家挨户拍门,大声喊着:“洪水来了,赶紧走!”正因为有这些基层干部及时组织,到当晚8点多,大部分群众完成转移。
不过,还是有500多人没有取得联系。指挥部命令:拉网式排查!一个也不能少!民兵、武警、消防员、蓝天救援队,驾驶着冲锋舟,头也不回地冲进漆黑的夜幕、冲进滔滔的洪水,冒着随时可能把船掀翻的风险,逐户逐户排查。
我在大堤上来来回回地走,心一直紧紧攥着,瞪大眼珠盯着每一艘靠岸的冲锋舟。400多、200多、34……失联群众的数量不断减少,直到凌晨5点,随着最后3人被救出来,被淹区域5445人全被转移,我才长舒一口气,坐在大堤上,写下了报道《夜战团洲垸》。
图为2024年7月8日周楠(左二)与抢险队员坐在冲锋舟上。
堵口决战
乡亲们虽已转移,决口却在不断扩大。指挥部预判,如果再来一轮洪水,隔壁更大的钱南垸恐难保住。封堵决口,刻不容缓!但是,封堵谈何容易!决口宽226米,深10多米,属于特大型决口,封堵工程量大、强度高。但现场通行条件差、大型机械作业难、物料运输距离远,困难重重。
团洲垸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,也汇聚了各方的支援。长江委压减三峡水库出库流量,让洞庭湖水位加快下降,为决口封堵创造条件。湖北、重庆、广东、广西等兄弟省份前来增援。千里之外的吐鲁番,送来一车车哈密瓜、葡萄,为受灾群众和抢险队员解暑。武警、消防、中国安能集团的480多名勇士,开着挖掘机、推土机,打响了封堵决口的第一枪。之所以称他们为勇士,是因为我在现场见证了他们的坚强。
施工指挥员在毒辣的日头下暴晒四五个小时,几乎是泡在汗水里工作,衣服湿了又干,干了又湿。负责应急处置的消防员,因为工作需要,穿着厚厚的救生衣,紧紧地戴着头盔。在近40摄氏度的高温下,衣服里早已汗流成河。“95后”抢险队员忙碌一天后,乘坐冲锋舟返回驻地时,靠着船舷就睡着了,年轻的脸庞浮现一丝笑意,不知是不是梦到了远方的妈妈……
正是在各界齐心协力下,7月8日22时31分,团洲垸决口封堵成功,比预计时间提前了整整13个小时!我当时站在挖机旁,是离合龙现场最近的记者,通过电话向编辑部实时播报,发出决口合龙的消息。那一刻,喜悦、兴奋、自豪充溢着胸腔,我爬上挖机,与勇士们一起欢呼、呐喊!
图为2024年7月8日晚周楠(右二)在团洲垸决口封堵的核心现场采访。
家园复苏
决口合龙,积水排完。离家37天后,老唐和乡亲们从安置点重返家园。县里组织恢复农业生产,想挽回损失、重燃乡亲们的干劲。但是,在被巨大天灾打击后,乡亲们心灰意冷。老唐问:“已经错过了农时,会不会又白忙活一场?”
为了帮乡亲们恢复信心,县里安排免费耕地、提供免费种子。水稻院士柏连阳带着20多位专家从长沙赶来帮忙。有的专家干脆留在团洲乡,一干就是70多天。秋天来了,团洲垸收获了270万斤粮食。看着金灿灿、沉甸甸的稻谷,笑容和信心又重新回到了乡亲们的脸上。丰收的喜悦还未褪去,更振奋的消息接踵而至:在党中央关心下,饱经水患、28年间两度溃垸的团洲垸,成为全国首个居民迁建蓄滞洪区试点,乡亲们整体搬迁,彻底告别水患!
就在这几天,2236套安置房全部交房。这是全乡最好的小区,有电梯,有配套学校,还贴心地规划了菜地。领到新房钥匙那天,老唐跟我电话报喜,说:“以后再不用担心半夜醒来,洪水淹到家门口了,可以安安心心过日子了”。
践行“人民至上”
这一年,我们见证团洲从洪水中英勇突围、在废墟上播种希望、于奋斗后重展笑颜。我们读懂“人民至上”从来不是宏大的叙事,它藏在挨家挨户拍门的呼喊,藏在480多名勇士晒脱皮的肩膀,藏在院士的那一裤腿泥浆,藏在2236 套新房的钥匙上。
这一年,我与同事们曾在团洲通宵达旦奋战,发出各类报道600多篇,为抗洪抢险提供有力的舆论支持;我们成立抗洪前线临时党支部,组织党员冲锋在最危险艰苦的一线;我的一名“90后”女同事,第一次走上抗洪战场,坐在大堤上,含着眼泪写下一篇篇报道后,火线提出入党申请,她说“我被广大党员的无私所震撼,也想成为这个组织的一员”。
撤离大堤的前一晚,同事们依依不舍,琢磨着再为灾区做点什么。作为临时党支部书记,我牵头组织捐款。第二天一早,我们把叠得整整齐齐的4500元,交到捐赠点,成为第一支向团洲灾区捐款的媒体队伍。
我们见证“人民至上”,也践行“人民至上”。这既是国社记者的职责,更因多年来与团洲、与洞庭湖区人民的血肉相连。多年来,我们用报道守护这片土地,希望她美丽、富足、平安。
这次去团洲,我与老唐约定,等他乔迁新居,一定再来看他。临别,他拉着我的手说:“谢谢对我的关心,欢迎你们再来,常来。”
图为周楠(左一)在洞庭湖区采访正在插秧的农民大嫂。
发布于:北京市金领速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