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言
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,太子作为国家的继承人,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,甚至能够与皇帝分庭抗礼。各朝代的皇帝和太子之间总有权力的划分,也难免互相猜疑。历朝历代的皇帝都不愿意有人削弱自家的皇权,哪怕那人是亲生儿子,太子身份也没例外。
讲真,《琅琊榜》里,梁帝因为担心皇太子太有势力,可能威胁他的皇权,最后竟然把皇太子赐死了;清朝康熙皇帝也是,发现皇太子胤仁暗自筹划造反,干脆把他软禁起来。不过咱今天说的这位主角,可不一样,他是大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嫡长子,封号叫“懿文太子”的朱标,他的地位和其他太子完全不在一个档次。
朱标的实力甩历代皇太子几条街,完全能跟朱元璋掰手腕。想造反?对他来说简直小菜一碟。朱元璋当皇上的时候,大明的文武官员和军队对这位太子那叫一个“心悦诚服”、“俯首称臣”,比对朱元璋还忠诚呢。
可以说,那时候的朝廷早就变成了朱标的天下,根本不像朱元璋的地盘。咱们的大明皇帝朱元璋,对自己这儿子没一点儿怀疑,反倒是“心甘情愿”、“竭尽全力”地支持他,把所有文武大臣都交给太子掌管。你看咱这开国君主朱元璋,他那份猜忌心哪,别看历代帝王都有,跟他比起来都得靠边站,绝对是历代之最。
朱元璋虽说心里忐忑不安,可对嫡长子皇太子那是百分之百的信任,愿意让他掌管朝政,拿下国家大权。这就说明了老朱对儿子这位皇太子有多看得起、多重视,铁了心想把大明江山交到他手上。直到朱标去世,朱元璋没把皇位给自己的另一个儿子,反倒是传给了朱标的孩子,也就是自己的孙子朱允炆,这件事儿真是反映出朱元璋对朱标的宠爱,简直没得说!
出生即是王者
朱标是在龙凤元年出生的,(这个龙凤元年是根据元朝末年小明王定的年号来的!)他的亲妈是孝慈高皇后,正是太祖朱元璋的正室老婆。说起孝慈高皇后身份,那可有来头,她原本是大帅郭子兴的养女,不顾家里人反对,硬是嫁给了当时还只是个小头目的朱元璋。
马皇后多次在战场上救过朱元璋,这俩人真是感情铁得很。她跟朱元璋一块儿经历了不少风风雨雨,一起顶过千难万险。她也是历代皇后里头最特别的一个,竟然是唯一敢亲自坐上朱元璋金銮宝座的!
正因为有这样一位母亲,才造就了同样出彩的朱标。朱标生下来时,朱元璋正忙着攻打南京,正打得火热,听到这个好消息,他兴奋得眼泪直往下掉,开心得不得了。还拉着人在附近一座山上刻了个石头,上面写着:“到此山者,不患无嗣”。
由此可见,朱元璋对这嫡长子究竟有多期盼,正是因为他儿子的出生,让朱元璋士气大涨,一举拿下了南京,也就是未来的国都。所以,朱元璋把朱标当成护身符似的,看他眼神里满是特别的宠爱!
立为储君
十年龙飞凤舞间,朱元璋在应天府定下吴王身份,顺手把年仅10岁的朱标封为吴王世子。还特意请来了宋濂等大儒,担当老师,传授经学知识,给朱标安排了正儿八经的儒家教育。这么做,就是想让朱标学到古今仁君的风采,更关键的是掌握当君主的本事,好为将来当储君打好基础,这可是朱元璋铁定的战略安排。
洪武元年(1368年),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称帝,把自己结发的老婆封为皇后,同时把朱标立为储君皇太子。说到这立太子的事儿,朱元璋是毫无犹豫,铁心让朱标接过自己打下的大明江山,毫无二心。
朱元璋对朱标疼爱得不得了,这位既是皇太子又是嫡长子的朱标真是让他操碎了心。朱标被立为皇太子之后,明史里记载了这样一段话:“命令詹同去考察历代东宫的官制,还得挑选那些有功有德且经验丰富的人来兼管东宫,辅导太子。其中左丞相李善长兼任太子少师,右丞相徐达兼任太子少傅,中书平章常遇春管军政大事,同时也是太子少保。右都督冯胜兼着右詹事,中书平章政事胡美、廖永忠、李伯升三人同治詹事院事务。中书左右丞赵庸、王溥兼副詹事,中书参政杨宪兼詹事丞,傅瓛也兼詹事,同知大都督康茂才、张兴祖兼左右率府使,大都督府副使顾时、孙兴祖同知左右率府事,大都督府事吴祯、耿炳文兼左右率府副使。御史大夫邓愈和汤和兼任谕德,御史中丞刘基、章溢兼赞善大夫,治书侍御史文原吉、范显祖兼太子宾客。没有另外在东宫外设府僚,目的就是为了方便朱元璋出征时太子亲自监国,好让各将军丞相们协助辅佐……”
一被封为皇太子就得亲自当监国,咱再瞧瞧朱元璋给朱标配的这帮领导班子,文武人员样样齐全,明朝开国的六大王爷,谁都没落下,就连刘伯温、宋濂这两位大才子也当了朱标的幕僚。朱元璋心里巴不得把大明朝所有顶尖的人才都交给朱标管辖,估摸着都盼着今天能让自己这皇太子继承大明江山。这阵仗,妥妥就是个“太子党”,直接威胁了朱元璋的皇权,简直是和他平分秋色的存在。可谁料,这所有乱七八糟的事,竟然是朱元璋自个儿先开了头,整出了这么个局面,就出自朱标的这位亲爹。
朱元璋这人猜忌劲儿严重到没得救,可竟然做出了这样的安排,真让人觉得匪夷所思,简直像精神错乱似的,可这确实是铁一般的事实。由此可以看出,他对自己这嫡长子朱标的信任有多深,足足用了25年时间来辅佐这位皇太子,朝中文武官员个个都跟着朱标的节奏走,认定他就是将来要坐上龙椅的人选。
朱标一点没辜负朱元璋的期望,他在代为处理国事时那个小心翼翼,干活儿老实巴交,确实是认认真真、卖力干活,从没动过半点私心。面对手握的大权,也绝对没图谋不轨的心思,全心全意为国为民操心,甚至干得比朱元璋还要带劲儿!
朱标从小就跟大儒宋濂学东西,领悟了历代帝王和先贤那种仁爱的风范,还有治理国家的仁政标准,结果他也成了个宽仁的皇太子。对朝廷官员、对百姓,朱标展现出他爹没的那份“仁爱”,这让朱元璋特别开心。
掌管国政时,朱标总会多方权衡后果,一条条清清楚楚地汇报给朱元璋,这做法比朱元彰强多了。再说他还特别仁厚,这可是朱元彰缺少的。对朝廷和老百姓来说,这绝对是件好事儿,所以大明朝的文武百官对这位未来继承人抱着满满的期待。
背后惊人的势力
洪武四年(1371年)四月,皇太子朱标迎娶了常氏,这位太子妃可不是普通人,她正是开国功臣常遇春的长女。得提一句,常遇春是朱元璋南征北战时的得力帮手,跟徐达那可是朱元彰的左右臂膀,立下了汗马功劳,最终光荣入祀太庙,成了大明朝奠基者之一。朱元彰能够夺得元朝江山,离不开常遇春的鼎力相助,常遇春还在多次危难之际护了朱元璋的命。这俩人之间的情谊,那是叫一个铁!
说到底,还是马皇后出主意,让朱标娶了常遇春的大女儿当了皇太子妃。提起常遇春,那真是军中的“定海神针”,那声望,谁都知道,个个都是他的死党老兵,出生入死的铁哥们儿。军队里一提起常遇春这名字,那响亮得跟打雷似的,比封圣旨还管用,常遇春在军里的威信和实力,可真是不得了,人人都得服!
说起来,常遇春的妻弟兰玉,也是军中响亮的人物,名声在外。陪着朱元璋南征北战,战功彪炳。升官拜将根本没问题。你细想想,朱标的岳父常遇春和舅父兰玉这两人,城府深厚,号令一出,军心齐聚。掌握了军队,那可是掌控了国家大权。要是朱标有心造反,朱元璋估计得束手无策,只能像唐高祖李渊那样,被迫当个太上皇。
说起文官集团,那李善长、刘伯温、宋濂他们带头的政治派系,光看朱标那仁厚的性格,个个对他寄予厚望,认准他是未来的明君,跟他打得火热!文官和武官的势力都握在朱标手里,力量强大到没谁能敌得过,这完全够架空朱元璋了,弄得他只能当个名义上的太上皇。这种力量,放哪朝哪代的太子党也比不了。朱标真是办到了,背后那股惊心动魄的气势,让人听了都觉得毛骨悚然。
遗憾去世
洪武二十四年(1391年)八月,朱标被派去陕西巡视,朱元璋还特意嘱咐他去找新国都的选址。朱元璋觉得南京这地盘上的朝代都不长寿,希望朱标能仔细勘察一番西安,准备把国都搬过去。朱标没让人失望,顺利画出了西安的地图,带回去给朱元璋,还提了不少中肯的建议。朱元璋也下了决心要迁都西安,可偏偏这时候,朱标却重病缠身,病得挺厉害的。
洪武二十五年(1392年)四月二十五号,朱标在太子府病逝了。朱元璋伤心得直掉眼泪,把他安葬在孝陵东边,还给他封了个“懿文太子”的谥号,死了都得让自己最疼爱的儿子陪着。眼下最让人心疼的,莫过于朱元璋自己了,刚经历了结发娇妻马皇后的去世,接下来又失去了陪伴和培养了二十五年的皇太子。那种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,常人是压根儿撑不下去的。
结语
朱标一走,大明的历史就翻了个大篇儿,中国的进程也跟着变了味儿。说不定朱元璋那会儿疼爱朱标,结果弄得自己立下的规矩全给丢了——本来是“父死子继,兄终弟及”,可他最后却把皇位传给了朱标儿子朱允文。这一来,燕王朱棣看不下去了,非得搞个大反扑,也就有了后来那场著名的“靖难之役”!
要是朱元璋的长子朱标早点十年挂了,那他就能顺利接过皇位,当个明君,成了大明的太宗皇帝,朱允文也就成了合法的继承人。只要朱标能坐稳皇位,凭他那身威望和本事,朱棣压根儿不敢起哄,连想都别想,更别说后来那帮传承大明江山的事儿了。这样一来,中国的历史肯定得跟着换种走法。
金领速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