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六锭金功,又称“回春仙诀”,是传承千年的道家养生秘术,以“一吸便提,气气归脐;一提便咽,水火相见”十六字诀为核心,被誉为“秘中之秘,奇中之奇”。其功效涵盖强身健体、延年益寿、返老还童,尤其对男女性功能提升、慢性病调理有显著效果,被历代丹家视为“鸿宝”。
一、历史渊源与传承
此功法首见于明代冷谦《修龄要旨》,后被《赤凤髓》《遵生八笺》《脉望》等十余部经典收录。其起源可追溯至唐代李真人,故又称“李真人长生十六字诀”,但具体发明者尚无定论。
二、理论基础
1. 水火既济:中医理论认为,心属火、肾属水,心火宜降、肾水宜升。功法通过提肛(火)与咽津(水)的配合,实现“心肾相交”,调和阴阳平衡。
2. 任督循环:吸气时清气沿任脉入丹田,呼气时内气沿督脉升至泥丸(头顶),形成小周天循环,强化气机运行。
3. 津液养生:口中津液被称为“金津玉液”,含唾液腺激素等成分,咽津可滋养脏腑、延缓衰老,符合“津血同源”理论。
三、练习方法
1) 核心步骤
1. 漱津咽液:舌搅上下腭3-5次,待津液满口后分三次咽下,发出汩汩声,以意念送至丹田。
2. 吸气提肛:鼻吸清气时,同时提缩肛门与会阴(如忍大便状),将清气与内气汇聚于脐下丹田,闭息片刻。
3. 呼气升督:呼气时放松肛门,以意念引导丹田之气经会阴沿督脉上行,过尾闾、夹脊、玉枕至泥丸,此时呼气尽。
4. 咽津降任:呼吸暂停时,将泥丸之气与口中津液一同咽下,送入丹田,稍作停留后恢复自然呼吸。
2)操作要点
- 姿势:站、坐、卧均可,推荐站桩(两脚趾抓地)或马步,以增强稳定性。
- 呼吸:采用轻缓柔长的腹式呼吸,吸气约5-7秒,呼气约10秒,保持均匀连贯。
- 频率:每日练习2-3次,每次20-40分钟,可配合日常如小便时提肛强化效果。
- 禁忌:过饱、过饥、情绪波动时暂停练习;高血压患者慎用升督动作,经期女性暂停咽津。
四、功效与科学解析
1. 强身健体:提肛动作锻炼盆底肌群,改善肛周及泌尿系统功能;咽津刺激唾液分泌,含表皮生长因子(EGF)促进细胞修复。
2. 延年益寿:调节交感-副交感神经平衡,促进新陈代谢,实验表明长期练习可增强免疫力、延缓器官衰老。
3. 性功能提升:提肛固精与咽津滋阴结合,快速补充性能量,改善男女性功能减退。
4. 慢性病调理:通过心肾相交调和阴阳,对失眠、腰膝酸软、头晕耳鸣等虚损性疾病有显著改善作用。
五、传承与现代发展
历史上此功法首见于明代冷谦的《修龄要旨》:“一吸便提,气气归脐;一提便咽,水火相见。”在随后的历代养生书籍中,此法被多处转载和论述。当代南怀瑾的《答问青壮年参禅者》、胡孚琛的《丹道法诀十二讲》也都介绍了此功法。现代气功著作及上海市气功研究所等机构亦将其作为重点研究对象,强调其“简便易行、行住坐卧皆可练习”的特点。
六、注意事项
1. 循序渐进:初学者需培养“一心两用”能力,协调呼吸与意念运行,避免急于求成。
2. 自然舒适:意念不可过于强制,以“意通”为主,待内气自然贯通,忌追求“气通”而导致走火。
3. 虚咽法:若无津液产生,可“汩汩有声”虚咽,仍能激发唾液腺分泌,不可省略动作。
结语
十六锭金功以其至简至妙的特点,融合道家养生智慧与现代科学原理,通过呼吸、动作与意念的协同,实现身心和谐。正如《修龄要旨》所言:“气气归脐,寿与天齐”,长期坚持练习,可使人“虎跃龙腾”,焕发青春活力。然而,因其内含深奥玄机,练习者需以“慎之又慎”的态度,遵循真传要领,方能得此“上乘仙诀”之精髓。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金领速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